身為土生土長台灣人,從便利商店到火鍋店,到處都能喝到冰涼涼的烏梅汁,是我們從小到大熟悉的飲料。酸甜帶有煙燻、單寧風味,讓人們對其喜好程度趨於兩極,有人極愛、有人則害怕它那獨特的味道。不過,姑且不論喜好,烏梅汁生津止渴、去油解膩、消暑祛火的功效,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都毫不陌生且真心認同吧!
❚ See in 科普小知識 ── 想要吃烏梅,得要先開花!
梅,是東亞地區特有的樹種。在植物學中的分類為薔薇科李屬的多年生落葉喬木,雖然正式的英文名稱是「Prunus mume」,西方世界卻常以Chinese plums(中國李)、Japanese apricots(日本杏)或是Ume(日文「梅」的發音)、Mei(中文「梅」的發音)來稱呼這個對他們而言充滿異國風情、優美而芬芳的東方植物。
烏梅由梅子加工而成,梅子則是梅花的果實。梅花作為我們的國花有著「越冷越開花」的寓意解釋,確實梅花的花期落於每年12月至3月不等,不屬於春暖花開的一群,不過實際上溫暖的陽光和適當的濕度、排水良好的土壤也是促成梅花開花的重要條件。每年春夏時分,歷經花開花謝的梅樹開始冒出新綠,接著結果、落葉,進入休眠期直到寒冬來襲,當持續的低溫使花芽貯存足夠養分後,便會從休眠中甦醒,等待回暖後的陽光到來,人們趨之若鶩上山賞花的時候也到了。
梅樹分為花梅與果梅,花梅開的花有白、淺粉紅、深粉紅,目前已超過300個品種,以供人觀賞為目的而改良栽種。另一方面,果梅則是以收成梅實為目的而栽種,只開白色的花,結成的果實依成熟度稱作青梅(6至7分熟)或黃梅(8至10分熟)。
❚ See in 風味和營養 ── 各式各樣的梅子加工品
小小一顆梅子,卻富含著大大的營養價值。根據日本「一般財團法人梅研究會」的研究發現,若以蘋果為對照組,梅子的鉀離子、鐵質、維生素E的含量,分別是蘋果的2倍、6倍及33倍。維生素E為脂溶性維生素,其抗氧化作用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。而鐵為血紅素來源,一旦缺鐵便會引起貧血症狀。鉀離子則有助人體排出多餘鹽分,達到降血壓的功效。
除此之外,梅子中富含的檸檬酸也有助於抑制肝醣分解與促進肝醣合成,進而讓人吃了以後會感覺到有提振精神、消除疲勞的功效。
不過,比起新鮮的梅子,我們對梅子的加工製品似乎更為熟悉,如日本醃梅、梅乾、梅酒,當然還有本篇的重點──烏梅。這是因為梅子酸度極高,pH值為1~2,很少直接食用。經過加工的各式梅,雖然還是酸溜溜,但經過人類的慧心巧思後,皆搖身一變成了餐桌上的珍貴禮物。
烏梅,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加工梅,據說在西元6世紀的史料上便有紀載。製作烏梅用的梅子,會在青梅轉黃的絕妙時機摘採,此時的梅色交錯漸層著蘋果綠、奶油黃與白櫻桃般的淺粉紅,可愛極了。接著便開始如火如荼的煙燻炮製工程──將洗淨的梅子在焙炕上平鋪開來,以樹根為柴低溫燻製,過程中還需人工翻動以讓一顆顆梅子的水分均勻收乾,經過多天的悶燻與人工照料,才能得到木質香氣四溢、營養價值連城的烏梅。
相繼烏梅之後,源自日本的梅子加工品更是後起之秀輩出,梅干、醃梅、梅酒、梅醋、梅精……,每年初夏不論是自家採收或向產地訂購梅子進行「梅仕事」(梅子的加工作業),已是深入日本家家戶戶的生活文化。
❚ See in 藥食同源的實踐 ── 調配自家味的烏梅汁
烏梅汁(坊間又稱酸梅湯、洛神花茶)則是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所最熟悉的梅子產物之一,傳統配方包含了烏梅、陳皮、山楂、甘草及洛神花。每一味都是常見且各具功效的草藥(功效參考出處:《李時珍說藥》、《看圖自學漢方醫學》、康健網站)──
- 烏梅:生津止渴、歛肺止咳、澀腸止瀉
- 陳皮:止咳化痰、健胃活氣、降逆止嘔
- 山楂:消食化積、活血化瘀
- 甘草:清熱解毒、潤肺止咳、緩急止痛
- 洛神花:降脂活血、養肝抗炎、生津潤膚
市面上的烏梅汁或中藥行販售的材料包則除上述之外,還常見添加如桂花、菊花、熟地黃等其他材料,以作為獨家不外傳的招牌口味。然而,意外地不少人其實對烏梅汁心生排斥,理由大多是因其特有的煙燻味和酸味。不過,用酸、甜、苦、鹹、鮮的風味邏輯去思考,其實稍微調整配方比重,風味就會大不相同,趁著炎炎夏日,試著調配出屬於自己的烏梅汁食譜,也不失為一種生活樂趣吧!
❚ 延伸閱讀
參考資料
《李時珍說藥》/王緒前/積木文化
《看圖自學漢方醫學》/緒方千秋、坂田幸治/世茂